“肿瘤防治,赢在整合”。4月11日~13日,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重庆举行。数百名肿瘤专家带来肿瘤诊疗策略与研究成果,并对领域的热门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共同探讨西南肿瘤防控“方案”。
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协会共同主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共设立1个主会场,以及整合西南肿瘤防控大会、整合肿瘤放射治疗大会、西南产学研大会等50个分会场。
本次大会是2025中国抗癌协会全国七大区域整合肿瘤学大会的第一站,汇聚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抗癌智慧与力量,聚焦区域肿瘤防控、学科前沿探索、指南建设推广、科普宣教及产学研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通过学术报告、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形式,推动肿瘤学科的多元整合与协同发展。
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今年,协会将在中国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七大区域,携手各区域的省市抗癌协会和学科委员会,把原本一年一度的整合肿瘤学大会,变成持续一年的各区域大会加年终的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宇教授等10位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先后带来《头颈恶性肿瘤的整合放疗》《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的整合治疗》等精彩分享,围绕“整合”理念展开深入探讨。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癌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何实现早诊早治?在西南产学研大会分会场举办的科创大赛,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享的“甲基化与基因突变联合检测的肺癌无创早筛技术”项目有望使肺癌预警提前3~5年。项目核心成员赵毅博士介绍,目前临床上推荐低剂量CT扫描检测,但只有当癌细胞聚集成肉眼可见的团块时才能被发现。DNA甲基化分子标志物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标志物,通过液态活检技术,可检测血液、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等体液样本中的甲基化指标,更早发现细胞癌变或实现肿瘤风险预警。此外,联合肿瘤基因突变检测,它还可以辅助指导诊疗或用药方案决策,治疗效果或预后评估。
在西南肿瘤防控大会分会场,《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规范》专著正式发布。该书介绍了全球和我国恶性肿瘤的概况,及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流行现状等,将指导医护人员科学、系统为公众开展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助力推动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规范共识形成。
“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措施。”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介绍,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涉及流行病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心理学以及各临床肿瘤学等多学科。在筛查实施过程中,从初筛到诊断,再到治疗及随访,是连续不断的全健康管理过程,需要各学科的紧密配合和分工协作。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人群特点的重点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规范,规范癌症筛查流程和技术,提高癌症筛查效率和效果,是癌症防控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该分会场还有来自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的专家分享了区域肿瘤防控的宝贵经验,共同探讨肿瘤防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3日,大会还将举办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启动仪式,发布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开展健康跑、百名专家大型义诊、科普互动体验等科普嘉年华活动,数十位大咖专家线上带来系列科普讲座,为民众带来一场内容丰富的科普饕餮盛宴。(资讯)
(文/项乔)
原标题: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渝举行 专家共同探讨西南肿瘤防控“方案”
编辑:向娇 责编:王峻 审核:王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