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健康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例,死亡病例4.75万例,分别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谱的第6位和第7位。适逢9月“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刘川围绕前列腺癌的防治现状与治疗进展进行了分享。为公众科普前列腺癌的管理需要从单点式治疗升级为全程化、体系化管理,即在早期筛查、精准诊疗、长期康复和社会支持等多个环节形成合力,以帮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前列腺癌是我国男性高发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约4.75万,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发病率仍在上升。刘川教授指出:“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老年男性逐渐增多,发病自然随之增加;另一方面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高脂肪、高蛋白尤其是红肉类的饮食是危险因素,而以植物为主、多吃海鲜类白肉更有益处。此外,肥胖、遗传因素如BRCA基因突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也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
前列腺癌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隐匿。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与前列腺增生相似的轻微排尿不适,这使得不少患者直到出现骨痛、血尿或排尿梗阻等晚期症状才被发现。此时不仅治疗选择受限,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难以保证。
因此,培养早筛意识至关重要。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作为目前最简便、性价比高的初筛手段,应当尽早纳入常规体检项目。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应从45岁就开始筛查。基层医院也可结合磁共振、直肠指检等方法提升检出率。一旦发现异常,需尽快转诊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病理确诊与进一步评估。专家呼吁:“每年9月是国际前列腺癌月,我们特别强调50岁以上的男性在体检时一定要增加前列腺癌筛查。事实上,只需要在常规抽血时多加一项指标,就能做到早期发现。”
在治疗方面,前列腺癌的策略因病期而异。早期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而对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内分泌治疗是基础手段。近年来,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联合雄激素剥脱疗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临床研究显示,有的疗法在一线阶段起始并长期坚持,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达到8年以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超过60%。同时,客观缓解率达到87%,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高达76%,PSA进展风险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新疗法不仅能延长生存,更能在疾病控制方面带来长期获益。该类疗法在安全性与耐受性上也具有优势。不良反应停药率相较部分传统治疗更低,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坚持长期用药,减少频繁换药带来的风险。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节奏和更好的依从性。
医学治疗固然重要,但患者及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在饮食上需要以清淡、均衡为原则,增加鱼类、豆类、蔬菜和坚果摄入,减少油腻和高脂饮食,限制酒精。同时需要适度运动,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有助于增强体能和改善免疫功能。也要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与过度劳累。
前列腺癌作为一种高发肿瘤,其防治路径已经从单一的治病拓展为全程管理。提升早筛意识,是阻断疾病进展的第一道关口。未来,随着医学进步和社会认知提升,前列腺癌将逐渐走向“慢病化”管理。通过早筛、精准治疗、全程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患者不仅能延长生命长度,更能提升生活质量,让“长生存+高质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