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吴佳姗时,她像一只裹着坚硬外壳的小刺猬——阳光开朗的笑容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活泼外向的举动间总带着点试探的莽撞。这个刚踏入厚德育人基地的女孩,身后拖着的是一团乱麻的家庭关系,心里揣着的是对认可近乎偏执的渴望,稍一碰触,便是情绪失控的狂风暴雨。
从“对抗”到“和解”:情绪里的破冰之旅
刚来时的吴佳姗,像个随时会引爆的小炸弹。一句批评能让她瞬间红了眼眶,一点挫折能让她趴在桌上哭到肩膀颤抖,而面对父母的电话,更是三句不到就会吼出“别管我”。那时的她,用尖锐的对抗掩盖着内心的慌乱——她太怕不被喜欢,太怕自己“不够好”,于是用逃学、泡在娱乐场所的方式反抗,却在每一次争吵后,把自己困在更深的自我否定里。
改变是从清晨的跑道开始的。基地规律的体能训练中,吴佳姗像被唤醒的小猎豹,脚步轻快得能追上风,常常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教官的一句“跑得真快”,让她偷偷红了脸,却也悄悄挺直了背。心理老师抓住这个瞬间,一次次和她聊“奔跑时的感觉”:“你看,不用别人说,你也知道自己能跑赢,对吗?”
慢慢地,那个一委屈就崩溃的女孩变了。有次因为内务没达标被提醒,她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小声说:“我现在有点生气,但我知道是我没做好。”她开始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有点委屈,因为……”,开始在情绪上头时主动找心理老师:“我好像又控制不住了,你能陪陪我吗?”当家庭治疗室的门第一次为她和父母同时打开,她虽低着头,却没再把“你们不懂”说出口——那句小声的“我以前离家,其实是怕你们失望”,成了亲子关系破冰的第一缕光。
从“散漫”到“有序”:规则里长出的边界感
刚入校时,吴佳姗的床铺总像被台风扫过,集合时她的小动作最多,和同学聊天常常没轻没重。基地的军事化管理像一张细密的网,一点点帮她把生活捋顺: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吃饭要列队,说话要举手。起初她总忘记,教官的提醒像闹钟一样准时,直到有天早上,她的床铺被评为“内务标兵”,她站在队伍里,偷偷把嘴角扬到了耳根。
如今的吴佳姗,会主动帮同学整理歪了的衣领,会在集合号响起时第一个站好,开朗的笑声里多了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有次新同学想家哭了,她坐在旁边递纸巾:“我刚来也这样,后来发现这里的人都很好。”那份与生俱来的热心肠,终于在规则的框架里,长成了温暖他人的力量。
藏在光芒里的成长:优势与挑战并存的征途
吴佳姗身上的闪光点,其实从未熄灭。课堂上她永远是举手最快的那个,训练时再累也会咬着牙跟上,和同学相处时,三言两语就能逗笑大家。这些特质在基地被小心呵护着,像给幼苗施肥浇水——老师会在班会上表扬她“主动帮同学补笔记”,教官会在训练后拍着她的肩说“这股拼劲了不起”。
但成长从不是一路坦途。她还是会在被批评时眼圈发红,还是会在期待的认可没到来时悄悄失落,和父母的视频里,偶尔还会陷入沉默。基地的老师知道,这个女孩心里的那棵“自我价值”的小树苗,还需要更稳固的根。
接下来的日子,基地为她准备了更细致的“成长套餐”:情绪管理课上,她要学着给自己的情绪“贴标签”,用深呼吸代替眼泪;自信心训练营里,她要在众人面前讲出“我觉得自己跑步很棒”;家庭治疗会继续进行,她要试着对父母说“我希望你们这样夸我”。
守护的意义:让迷失的阳光重新闪耀
吴佳姗的故事,像厚德育人基地里无数个成长故事的缩影。这里的围墙不是束缚,而是给迷茫的孩子一个“暂停键”——让他们在规律的生活里找回节奏,在心理老师的陪伴下看清内心,在同伴的鼓励中发现自己的好。
如今的吴佳姗,日记本里开始出现“我想回学校了”“我要考个好成绩”的句子。她不再是那个用对抗掩饰不安的女孩,眼神里多了份笃定。或许前路还有挑战,但我们知道,这个曾在情绪里挣扎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给自己撑伞;这个曾怀疑自己价值的女孩,正在慢慢相信:她本身,就足够值得被喜欢。
厚德育人基地的灯光下,吴佳姗的成长还在继续。而我们始终相信,每一颗迷失的星星,都能在正确的引导下,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发出最亮的光。
来源:重庆厚德育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