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黄乔 实习生 马厚雪
2025-03-14 18:06
3月14日,云阳法院凤鸣法庭干警走进凤鸣镇凤凰岭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法活动。法庭干警联合凤鸣市场管理所、社区干部,通过情景短剧的形式,生动演绎了一起美容院预付式消费“跑路”的真实案例,现场还原了消费维权场景。此外,针对直播带货、预付消费、金融消费、AI消费等领域的“消费陷阱”,法官们为居民送上了“防坑指南”。
常见陷阱:主播利用夸张话术、美颜滤镜虚构商品效果,宣称“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但实际发货商品与直播展示严重不符。
法官提醒:直播购物纠纷中,超六成消费者因未留存证据导致维权困难。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之规定,直播经营者需全面、真实披露商品信息。消费者应认准正规平台交易,全程保留直播录屏、订单截图及聊天记录,发现货不对板立即申请平台介入。
常见陷阱:美容院、健身房、培训机构等商家常以“充值享5折”“会员专属福利”等优惠吸引消费者大额充值、购买终身会员等,随后却以装修、换址为由关门停业,导致消费者遭遇退费难、转卡难的问题。
法官提醒:预付式消费领域因不签署书面合同、经营者虚假承诺、设置不公平格式条款、经营者突然关门停业、携款跑路等极易引发消费者群体纠纷。消费者应谨慎选择服务机构,优先选择预付消费备案商户,尽量选择短期、小额套餐,避免“包年卡”式大额充值,并签订书面合同明确退费条款,避免口头承诺。
常见陷阱:部分金融机构在推销理财产品、贷款产品时,故意隐瞒或模糊收费项目,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高额费用。此外,一些金融机构还存在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违规收费等行为。
法官提醒: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产品的费用结构、利率水平等关键信息。对于不明确的收费项目,要及时向金融机构咨询并要求解释清楚。同时,要理性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避免盲目借贷和过度消费。
常见陷阱:部分商家在促销期间,先提高商品价格再打折销售,营造出虚假的优惠氛围,欺骗消费者进行购买。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法官提醒:商家在促销期间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进行价格欺诈行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比较价格信息,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水平。对于价格异常波动或存在疑问的商品,要谨慎购买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常见陷阱:当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掀起了新一轮技术浪潮时,AI培训如潮水般袭来。
然而,市面上的AI培训网课质量良莠不齐,常常“名不副实”,实则是毫无专业资质的“水分课”。同时,诸多打着AI旗号的高科技产品,如疾病诊断手环、智能玩具等,价格高昂,真假难辨。
法官提醒:以AI培训、AI消费为名的割消费者韭菜现象层出不穷,已经成为收割消费者的新手段。在面对AI培训和高科技产品时,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不被过度宣传所迷惑。建议优先选择官方认证的学习渠道或正规商家购买产品,以降低被“割韭菜”的风险。
新闻多一点>>>
这些防坑“锦囊”请收好
1.理性消费: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促销信息,如“免费领”“限时折扣”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面对看似诱人的优惠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大额消费前和家人共同研判风险、理性评估其真实性。
2.留存证据:在消费过程中,务必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无论是交易合同、支付记录,还是与商家的聊天记录,都需妥善保存。这些证据在日后可能成为你维权的关键。
3.多方核实:在消费决策前,多做功课,多方核实信息至关重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查询企业资质信息、查看商品评价等,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商品或服务。遇到专业术语或复杂情况时,不妨向亲友求助或拨打消费者热线12315进行咨询。
4.按需购买:在面对商家的促销活动时,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迷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进行消费,避免冲动购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5.依法维权:在遭遇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应依法维权,可通过与商家协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行政部门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弥补消费者在诉讼中诉讼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地位,我国亦建立了消费者协会支持起诉制度,消费者可向各地消费者协会寻求相关帮助。